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 消灭六国
    B: 制度创新
    C: 修筑长城
    D: 严刑峻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 “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   )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5.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级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

    A: 唯物史观
    B: 文明史观
    C: 全球史观
    D: 现代化史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6.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   )

    A: 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B: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 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 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7.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8. 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实行分封制
    D: 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高一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
  • 9.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兼并六国
    C: 秦始皇推广郡县制
    D: 汉武帝开拓疆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高一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
  • 10.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出自班固《汉书》的话,表明了秦统一的意义是:(   )

    A: 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诸侯国的统治
    C: 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使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高一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