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中宗胆小怕事
    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郡、县、乡、里组成的……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新朝代(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候。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这种互相监督的局面避免了秦朝的过度集权,可是这也不是全面退却,……。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五: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指什么制度?
    据材料四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据材料五,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李治安说:“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央集权为主体,适当添入地方分权的若干内容,应是比较合理和有益的。”下列制度中符合其说法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4.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377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的人中有42%来自下层社会。这种流动作为一种吸纳机制,增强了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对社会的驾取与整合。有学者把科举制度看作是古代联系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四民社会的解体与封建等级制的消亡,提高了农工商的地位。人们纷纷从“读书做官”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1910年江苏省旧式士人从事实业者占比30.4%,新学堂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从事实业者更是占比37%。一些士大夫开始办厂经商,如状元出身的孙家鑑、张春等在各地F击续投资办厂。科举制废除后各级各类学堂的大期実兴办,特别是女子教育的出现,扩大了教育对象。此外,新式课堂教学中逐步采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儒家经典只占27.1%,而数理化等新知识却占72.9%。这大大便利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废科举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对北宋初期政治措施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 吸取了前朝历史教训
    B: 成为北宋灭亡的隐患
    C: 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8. 隋唐科举制革除的当时最大的弊病是(    )
    A: 选官重武轻文的现象
    B: 豪门士族垄断国家政权
    C: 官员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
    D: 中小地主的反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理)试卷
  • 9.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
    A: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