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

    A: 太学制度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天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2.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强调“存百姓”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  )

    A: 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确立了察举制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4.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皇位世袭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郑道传在评论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该政治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朝会”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礼仪,元代也有“朝会”。即位大典前,皇帝需要在忽里台大会上(古代蒙古负责推举部落可汗或其他长官的军政机构),先由蒙古宗王扶上宝座,再按朝仪受礼。这可以佐证元朝政治上(  )

    A: 统治集团拒绝中原文化
    B: 政权内部体现民主制衡
    C: 君主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D: 蒙古旧制高于汉族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  )

    A: 六部官员工作繁忙,勤劳思政
    B: 六部人浮于事,敷衍塞责
    C: 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很不平衡
    D: 冗官问题严重,吏治腐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
    B: 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C: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D: 《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