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天津市河东区高考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公元590年,隋文帝下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恆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mǐn,怜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

    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3. 下列历史事实属于汉武帝“有为”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创设刺史制度      ③尊崇黄老思想

    ④设立河西四郡      ⑤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 4.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 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D: 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 5. 唐代某一书生妻子面对丈夫回家,拿出一首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丈夫看了,二话没说又朝京城方向走去。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触及社会各方面的(   )

    A: 察举制
    B: 征辟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 6.

    在近现代的历史叙述中战争的视角成为回忆东亚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下表作出了示范,东亚的历史也有着其它重要的主题,填表提供其他主题并举出相应的2个史实。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 7.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 科举制弊端严重
    C: 户籍制度的不合理
    D: 移民制度的僵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咸阳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8. 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 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 “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 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咸阳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食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特点。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西晋城市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10. 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    )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 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 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 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聊城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