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都察院   ④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 汉朝人
    B: 唐朝人
    C: 宋朝人
    D: 清朝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唐人柳冲说:(隋)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以科举取士剥夺了士族特权
    B: 王朝面临庶人僭政危机
    C: 士族与庶族社会地位变迁
    D: 秩序混乱,社会风气破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这一制度较之西方所进行的依靠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君主专制制度
    B: 官僚政治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读书人可以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是得益于我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官员人浮于事
    B: 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
    C: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D: 宋代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