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十分完美                
    B: 是君主专制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 能有效的选拔官员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 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 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 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 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 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 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 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 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御史府、内阁、军机处
    B: 中朝、内阁、军机处
    C: 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D: 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的统治理念是

    A: 分割地方权力
    B: 监督监察地方
    C: 发挥文官作用
    D: 掌控官吏任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 它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 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 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 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 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 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 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