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25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21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综合题(共4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21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结构最简单的病毒
    B: 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渤海里蛇岛上所有的蛇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种群
    D: 种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B: 细胞分裂时均能观察到染色体周期性的变化
    C: 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
    D: 酵母菌的 DNA 是裸露的,所以没有染色体
  • 1.将刚刚萌发、带有小芽的大麦充分研磨后,过滤得到组织样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下列试剂后振荡均匀,有关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红色,证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肪
    B: 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麦芽糖
    C: 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
    D: 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蛋白质
  • 1.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 ④代表的是线粒体
    D: 图示过程也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 1.在 CO2浓度一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光照强度(klx)

    0

    2

    4

    6

    8

    9

    10

    CO2吸收速率

    [mg/(100cm2•h)]

    -3

    -2

    2

    6

    10

    12

    12

    A: 细胞内 ATP 的生成速率不受光照强度影响
    B: 细胞内 ADP 的生成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光照强度小于 2klx 时,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
    D: 限制 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
  • 1.如图为依据某植物夏季一昼夜中 CO2的释放量和吸收量 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bc 段和 de 段光合作用速率都下降,下降的原因相同
    B: 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是 e 点
    C: 图甲中 C 点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造成的
    D: b、d 两点都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
  • 1.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染色单体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不符合题意应图3中的AB段
  • 1.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 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 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缓慢,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迅速
    B: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且局限
    C: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
    D: 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    )
    A: 免疫系统有防御功能,没有调节功能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的粘附
    D: 清除癌细胞的免疫过程,主要靠 B 细胞作战
  • 1.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是T细胞的大量减少
    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 艾滋病病人易患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抗体减少
  • 1.下列哪一项是通过减少生长素产生量而发生的(    )
    A: 修剪树篱,降低其高度,可以使其枝繁叶茂
    B: 稻农将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水中一段时间,促其早发芽
    C: 将未成熟果实密封一段时间,果实成熟时间缩短
    D: 移栽树苗之前,将部分叶片摘除,树苗更容易成活
  • 1.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向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端和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a、d
    B: 植物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a
    C: 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
    D: 若 c 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为 d 点浓度
  • 1.胚芽鞘向光弯曲这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
    B:
    C:
    D:
  • 1.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B: 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a 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
  •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B: 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C: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
    D: 水稻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 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B: 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影响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是光照
  • 1.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林窗),这时往往最先进入该区的是杨树、白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动物类群也会有所改变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保持不变
  •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同化作用需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D: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 1.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鹰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四营养级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从生产者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100%
    C: d代表用于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 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评卷人   得  分 
   
一.综合题(共4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如图甲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曲线图,乙是植物细胞代谢过程 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甲图中A点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大于、小于、等于)B点。通过甲图中各点位置的比较,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关键限制因素是
    甲图中E点的含义是
    当其他条件适宜,植物少量缺镁时,甲中E点会向(填“左”或“右”)移动。
    乙图中物质N是,过程a反应的场所是。此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除了本实验研究的影响因素外,等措施也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 1.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

    A代表的器官是;E代表的器官是;A不符合题意CDE的调节方式为
    健康人饭后0.5小时左右②激素的分泌量会,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因多尿而导致机体水平衡失调产生渴觉,这时由(填图中字母)释放的激素会(填“增加”或“减少”)。
    由图可知,⑦的分泌调节要经过 A→F→甲状腺几个等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调节。⑦的含量过高时,又能反作用于A与F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 1.在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 2)。前者指效应 T 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 膜;后者指效应 T 细胞通过表面 FasL 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 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人体内的效应 T 细胞可以来自的增殖、分化, 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 T 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胞分泌的
    图 1 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 T 细胞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 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 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选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推测穿孔素与(选填“抗体”或“淋巴因子”)的作用方式相似。
    图 2 中的 FasL 又称死亡因子,Fas 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 Fas 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 FasL 的基因只在效应 T 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 和 FasL 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控制合成 Fas 和 FasL 的 基因(选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 Fas 和 FasL 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 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 Fas 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 (选填 “升高”“不变”或“降低”)。

  • 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 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 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该方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