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时期(年份)
工程数量分布
前期(618—714年)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中期(715—820 年)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后期(821—907 年)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表1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
地丁税
盐课
关税
年份
岁入
(万两)
比重
(%)
顺治九年(1652年)
2126
87
212
9
100
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2727
276
120
雍正三年(1725年)
3007
86
443
13
135
乾隆十八年(1753年)
2938
72
701
17
430
11
材料: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发布教育改革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是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①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②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③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材料: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编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