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31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29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29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
    A: 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 赞扬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 1.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泥淖中备受折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这种“探寻”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一定程度体现的是(   )
    A: 实行“混合经济”
    B: 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C: 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D: 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 1.“l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J.汤因比的上述言论主要基于(   )

    ①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到极大冲击   

    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走进了死胡同 

    ④与西方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和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其相同之处是(   )
    A: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B: 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 1.《左传》中记载:“王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年龄若相当,就立贤德,若都贤德,就得靠占卜了。”这说明(   )
    A: 周朝仍然保留了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
    B: 宗法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对完整
    C: 年龄是春秋时期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遭到冲击
  • 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在(   )
    A: 公元前2070年
    B: 公元前1600年
    C: 公元前1046年
    D: 公元前770年
  • 1.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③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④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 1.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请算算它共存在了多少年?(   )
    A: 10年
    B: 14年
    C: 25年
    D: 30年
  • 1.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   )
    A: 地方监察制度
    B: 地方行政制度
    C: 选官制度
    D: 户籍制度
  • 1.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 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 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 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 1.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政区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期(政区名)

    汉武帝元封年间(州)

    西晋前期(州)

    詹贞现元年(道)

    北宋元丰年间(路)

    元(省)

    分布状况

    北9南4

    北12南7

    北5南5

    北9南14

    北5南6

    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统治区域的变化
    B: 经济地位的消长
    C: 地方机构的变革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举措是(   )
    A: 建立三省六部制
    B: 推行郡县制
    C: 废除丞相
    D: 设立军机处
  • 1.有史学家形象地用“不敢泄气”(就是不能乱说话)“昏天暗地”(就是跪在地上埋头写会议记录,听不懂也不许问)来形容某一时期的皇帝身边的大臣。这一时期应该是指(   )
    A: 秦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 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

    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 1.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我国古代社会现象的记述。这折射出我国古代(   )

    记述

    出处

    “臣伏见陈、许.颖、毫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司马光奏议》

    “淮南程斡,本富人(地主)。三年间为水火焚荡俱尽

    [唐]李冗《独异志》

     “中人之产,气脉儿何?役议著肩,家便立倾。一家倾而一家继,—家继面一家又倾,辗转数年,邑无完家矣”

    《明臣奏议》

    A: 农业生产水平衰退
    B: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C: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1.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   )
    A: 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
    B: 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
    C: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D: 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1.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
    A: 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 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 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D: 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 1.在未有铁路之前,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上是供本地食用,很少外运。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这反映出当时铁路的修建(   )
    A: 加速了农业生产区域化
    B: 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C: 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D: 便利了列强掠夺原料
  • 1.1910年,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购定生铁合同,规定15年问购买汉冶萍生铁114万吨,每吨价26日元,15年不变。同时签订借款合同,向日借款600万日元,年息六厘,15年为期,日本派顾问等进驻公司。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
    A: 经济结构比重不合理
    B: 生产技术落后于国外
    C: 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
    D: 深受列强侵略与欺压
  •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存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毛泽东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

    ②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③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

    ④新的革命策略没有遵守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1.下表为1937年至1941年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单位:家)。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新设国家资本厂家数

    3

    27

    73

    111

    128

    新设民营资本厂家数

    60

    182

    346

    406

    738

    A: 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
    B: 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
    C: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D: 国际局势制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 1.打破铁饭碗取消铁工资,搬掉铁交椅,被称为国企改革“破三铁”的活动,是1992年国企改革高潮涌动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但是在缺乏体制格局改革和外部环境配合的情况下,一度造成了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消极对抗情绪。这突出反映了(   )
    A: “破三铁”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C: 国企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D: 计划经济体制仍占主导地位
  •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发展道,国內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发动了武干涉。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行实物配给剂                       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利用资本主义生产类系发展社会经济     ④实行余粮收集制

    ⑤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 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
    A: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 1.“与时俱进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 对‘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的理解正确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1.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为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   )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联合国
  • 1.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②经济处于“滞胀”阶段

    ③增长得益于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

    ④增长得益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   )
    A: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D: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 1.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接手时苏联已经丧失了发展前景,“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已难以救药”,任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制度灭亡的命运。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B: 苏联共产党失去群众支持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D: 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失败
 评卷人   得  分 
   
一.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最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这些制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 1.阅读下列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50—90年代,苏联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 90 年代初,也进入了“关键期”,但中国及时从经济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有何表现?
    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