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文①②两段在论证中的作用是

    对方的错误论点是,错误论据是

    文章中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的正确观点是,第④⑤段与第③段的关系是什么?
    画线句子列举了四种人,请你任选两种人,概述代表人物的事例。
    “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反复强调这一点,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2. 给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鹅的步调从容,大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出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孤独之旅
  • 3. 一位同学用成语给自己“画像”:突出的优点——知过必改;明显的缺点——粗枝大叶;待人接物——与人为善;理想——品学兼优。

    请你也用成语给自己“画像”,让大家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请你任选三项作答,不得照搬上面那位同学使用过的成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孤独之旅
  • 4. 口语交际范例

    青春座右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孤独之旅
  •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作者举当总统的与拉黄包车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在解释了“敬业”的含义之后论述了什么道理?
    在选文第二段中,首先用到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作者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的名言,把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人与军人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作者为什么既要“从学理方面说”,又要“从事实方面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敬业与乐业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直(节选)

        ①最珍贵也是最基本的品格就是正直了。正则“品”端,直则“人”立。正直是一种风骨,如同山中的劲竹、冬里腊梅,于风急雪大处方显出风标高峻。不能想象一棵歪扭扭斜长的树派上大用场。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

        ②提起正直,我总是想起一个悲剧式的伟人,彭德怀元帅,想象着他从庐山下来,山一般沉重的步履,怎样撼动了铁肠历史的心。俗话说,沉默是金,在一些非常时刻,不沉默更是金。于鸦雀无声之际,一声冲天鸣叫的云雀,尤为惊心动魄。“我为人民鼓与呼”,底气不足者,更是无法作此一呼的,横刀立马不难,难的是四面楚歌之时仍横刀立马。历史是公平的,正直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必以正直本身的价值分量所平衡。因此,隔着山雾般浓重的岁月,我们仍一眼能看到他雕塑式的伫立于山顶俯视苍生的影像,那宽宽的肩膀能负起苦难,却不容挑丝毫阿谀,那便是一副品格的骨架啊!

        ③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从一些偶然的小事上折射出他生命的光泽。有一个不知名的行人,捡到了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他不停地寻找,最后交回失主。当别人问他钱包里有多少钱时,他说不知道,“我没有打开,因为我怕诱惑。”我为这则轶闻感动,这里面含有一种真实的美和正直的底蕴。拾金不昧为上品,知己人格弱点而竭力避之、坦然陈之,更见其品性的可爱、端庄。

    “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②段中划线的词语“作此一呼”指的是什么?
    根据上下文意思请谈谈你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的理解。
    选文中有许多精辟或凝练的语句,请选抄一句并加以评价。
    选文中的两个事例各是从什么角度举例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敬业与乐业
  • 7. 说说下面划线的“我”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敬业与乐业
  • 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节选》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竞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率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敬业与乐业
  • 9.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栋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功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用文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做到“敬业”?
    文中说:“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这一句如何理解?
    “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请举名言或俗语来证明这一点。
    读了本段,你应该有不少感悟,结合下面的《昨日歌》,把你的感悟说出来。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敬业与乐业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问题。

    留住乡愁(节选)

    陆邵明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精彩练习】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