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客人们都走了以后,只剩下夫妇俩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他们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说起了办工厂的事。
    B: 他做的事情虽然微不足道 , 但温暖了我们的心。
    C: 最近,他总喜欢胡思乱想,每天都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12 台 阶
  • 2.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请在上面语段中画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 3. 在全国各地打造“城市形象”的背景下,武汉市积极投入其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武汉的城市形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维护交通秩序,提升武汉形象”的活动中,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学校附近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当绿灯已转为红灯时,一个阿姨牵着孩子准备横穿马路,你认为这么做既不文明又很危险,就拦住这位阿姨说:“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揩汗 安置  泥桨  自言自语
    B: 撬开    筹划    宽敞    老实厚道
    C: 瓦罐    庄稼    烦燥    不辞辛劳
    D: 油腻    糟糕    模样    言外之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12 台 阶
  • 5. 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00--300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空中,恼人的乌云不期而至,阳光没有因此停住脚步,而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灿然绚丽了,这一刻,让我们震撼,深思,联想......

      请以“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不少于600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同步练习
  • 7. 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人知            开     

    割          兽      锋máng毕露

    妇rú皆知     马革guǒ尸     l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同步练习
  • 8.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①宰割: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试把课文选段划分成四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邓稼先一生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是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他的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同步练习
  • 9. 阅读课外选交,回答后面的问题。

    钓    虾

    鲁彦①

        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彻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地说。

        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做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

    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做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钧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巳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 I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

    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下列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与《钓虾》最接近的是(    )。

    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①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②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③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哥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④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儿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⑤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⑥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⑦说闻一多是一名学者,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也是一名斗士。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⑧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⑨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⑩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2 说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