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的原始居民是(    )。
    A: 山顶洞人
    B: 大汶口原始居民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测试题
  • 2. 再现史前人类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寻找证物】初一某班历史课堂:同学A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请你根据材料一为他的描述寻找证据。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填写图号)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填写图号)
    【进行解释】材料二是同学B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制作陶器。“骨耜”可以见证什么?

    “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什么?

    【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测试题
  • 3.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4. 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标志是(    )
    A: 劳动效率得到提高
    B: 人类社会演进速度加快
    C: 磨制石器工具的出现
    D: 陶器生活用具的出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5.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B: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以前
    C: 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并会钻木取火
    D: 在体质特征上,头部仍然像猿,但手脚分工明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6.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出土的稻谷
    D: 铜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7.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明的特点有(    )

    ①种植农作物  ②饲养家畜  ③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迹清楚,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材料二: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主持下,于12月2日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后来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三个头骨,还有大量动物化石、炭屑、石器、骨器(包括骨针)和用穿孔石子、兽牙、贝壳等做成的装饰品等。

    请分别说出材料二、三所介绍的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各自的生活年代。
    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观察下列史实和推论:

    史实: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造打制石器。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完成三组相关史实和推论。

    通过上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9. 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2、图3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
    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从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从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结合材料一,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
  • 10. 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标检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