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           
    A: 实行禅让制
    B: 实行分封制
    C: 确立世袭制
    D: 推行郡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2. 根据下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王朝

    疆域

    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今河南全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为中心

    西周

    今河南、河北、山东全部,陕西大部,南到长江下游地区

    A: 夏、商、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B: 河南和山西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地区
    C: 夏、商、周维持统治的时间越来越长
    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疆域在不断扩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3. 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历史文物的研究与解读。根据所学知识,请分别说出图1、图2 的名称? 通过图1、图2文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
    图3说明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一项什么重要措施? 有何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4. 主张“兼爱”“举贤”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5.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6. 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 “兼爱”、“非攻”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属轻重于权衡。”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           
    A: 《老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论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8. 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北面的是( )           
    A: 楚
    B: 魏
    C: 齐
    D: 燕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9. 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 )
    A: 孙膑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孙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
  • 10.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制度创新】

    材料一  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札记·礼运》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感悟启迪】

    材料三

     

    材料四  (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殷本纪》

    【王朝更替】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起止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毫、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镐京

    周幽王

    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据材料三、四回答,夏朝、商朝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