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 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他创立的常说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二)
  • 2. 括号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二)
  • 3. 为了巩固政权,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二)
  • 4. 材料一: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改革或变法代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思想观点?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
  • 5.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据材料一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材料二方框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材料四反映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
  • 6. 连线题:根据所学知识,把相应信息用直线连接起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 7.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舟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农桑。

    ——《汉书》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材料中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 8.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 9.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 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
  • 10. 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祖先的祭祀也体现着国家的认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   
    “夏传子,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体现了他的国家认同?

    上面是南朝时期的两件文物。它们反映当时的什么情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