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同步试卷
  • 2. 史学者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12月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生问题是我国每年“两会”的焦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民生工作要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坚持不懈,一件接着一件办。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

    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材料一最能体现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中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请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该学派受到青睐的原因。
    请运用史实印证材料三观点的正确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12月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 4. 【同探究·析历史】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和奠基的时代,学习和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至关重要。我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对此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学习卡(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评说不一。李白赞他:“秦王扫六舍,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资料与话题

    ①焚书坑儒②创立科举制③严酷的刑罚④建立分封制⑤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⑥实行郡县制⑦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请结合所学知识在⑦⑧处补充相关资料来论证这一观点。

    学习卡(二)

    资料一:西汉初期,经济萧每,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初统治者吸收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景帝后期,老百姓都非常富足,国家的粮仓都满了。

    资料二: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

    资料三:“及至秦,焚诗书。境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董伸舒说上(武帝)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于是上从其计。——《汉书》

    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资料中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填写序号)
    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回顾历史,指出汉初出现荒凉景象的原因有哪些。
    两汉统治者如何改变经济萧条的局面,并解决了统治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结合学习卡一和学习卡二中的资料,指出秦汉(秦朝,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统治者的措施分别受到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派、何种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三)第三单元
  • 5.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创县制,息耕战之赏。虽非古遭。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大化二年((5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完美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二所捕述的历史事件。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结合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从土地政策方面说明“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改革得以成功与杰出人物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密不可分。我们能从上述两位改革家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二)第二单元
  • 6. 《管子(管仲)·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日……耕者必有一束、一耜、一铫(锄),若(然后)其事立。”这段材料反映出铁器技术最有可能始于(    )
    A: 西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春秋时期
    D: 唐宋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一)第一单元
  • 7. 据《史记》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授予)j二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此文描述的历史事件擐有川能是(    )
    A: 周王分封
    B: 管仲改革
    C: 商鞅变法
    D: 李悝变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一)第一单元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有的国土赐给了功臣,有的被诸侯、少数民族所占.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材料四:

    材料五: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230次。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凶。
    阅读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的不同.并概括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趋势。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一)第一单元
  • 9. 下面是我国战国时期两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据此回答问题。

    甲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还提出“兼相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乙主张随社会变化,要“法与时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法自君出,君主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为了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靠国家的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法令。

    甲、乙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学派的观点?
    请概括材料中甲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为什么乙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一)第一单元
  • 10. 下图中最能代表中国商朝文化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专项复习卷(一)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