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变革事件?有何历史意义?并举出其内容中影响至今的一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从平城到洛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哪一项举措?材料二中强调的“隋朝的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八)第四单元(B)
  • 2.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材料二:余谓秦皇焚诗书,系禁私学,专任吏治;汉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学,杂行霸与王道,两者虽有激烈和平之异,但目的皆为思想统一、帝王集权。为功为罪,互相伯仲。世人不察,每誉汉而毁秦,谬矣。——黄现璠

    根据材料一,写出A、B、C的相应内容。
    结合材料二,概述黄现璠的主要史学观点,并结合史实分析世人“誉汉而毁秦浮矣”的原因。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辩证对待这些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五)第三单元(A)
  • 3. 最近央视热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不光火了文物和博物馆,更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上。在第二期里,气势恢宏、音色清亮的曾侯乙编钟惊艳了很多人。回答小题。
    编钟是    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
    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与规格各不相同。天子三架编钟i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这些规定体现的相关制度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甲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乙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丙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A: 甲生-儒家,乙生-墨家,丙生-法家
    B: 甲生-道家,乙生-儒家,丙生-法家
    C: 甲生-儒家,乙生-法家,丙生-道家
    D: 甲生-道家,乙生-墨家,丙生-法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诸侯争霸
    B: 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 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
    D: 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6. 某导演想拍摄一部名为《梦回周朝》的电影,再现的西周历史场景应该包括(    )

    ①以编钟乐舞招待主人公    ②长幼有别、身份有序

    ③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称霸会盟     ④委任商鞅变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7. 下面关于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的李阳发迹的故事,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
    A: 他在一次战斗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他用多余的钱添置了儿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
    C: 他辛勤耕种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D: 他卖掉了所有的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8.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诸侯有朝觐天子的义务,一次不朝觐就贬斥爵位,两次不朝觐就削减封地,三次不朝觐就讨伐他。)

    材料二:公元前771年,犬戎进犯镐京,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中说“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那么诸侯对天子应该尽哪些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商鞅变法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据材料一指出卫鞅的主张。
    从材料二的图一和图二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
    据材料二中的图二,有人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二)第一单元(B)
  • 10. 这注定是影响中同千年的变法,因为这场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才有以后秦朝统一六国,才有以后的“百代皆行秦制”。这场变法指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李悝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王安石变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单测】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测试卷(一)第一单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