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6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第1版《全国革命人民热烈欢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纳新,搞好整党建党工作,革命已经把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叛徒、内奸、工贼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中的“中国赫鲁晓夫”是指(    )           
    A: 邓小平
    B: 周恩来
    C: 华国锋
    D: 刘少奇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文革十年02
  • 2. 下列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学工作者排除“左”倾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文革十年02
  • 3. 作家莫言在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该场景体现的历史时期是(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二)
  • 4. “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    )

    A: 改革开放时期
    B: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二)
  • 5. 世界马拉松游泳联合会主席曾邀请毛泽东参加比赛,因为按照新华社1966年报道,毛泽东的游泳速度几乎是世界记录的4倍。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在(    )

    A: “一五”计划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一)
  • 6.

    下图反映1949—1963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其中的论断正确的有(    )

    A: 1949-1953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新中国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 1958-1961年间,粮食产量的下降完全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
    C: 1956-1957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
    D: 1963年后我国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模拟试卷
  • 7.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
    C: 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
    D: 北京奥运——21世纪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学2017届九年级3月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 8.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和谋求国际地位,追求国家富强和探求经济振兴的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重大失误和挫折?

    20世纪70年代,在“乒乓外交”和第三世界推动下中国分别取得哪两项外交成就?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导的什么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请说出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 立异的。”

    这段经典之词是 谁 在 什么场合 说的?这段经典之词被提炼概括为 什么方针? 

    在日本明治维新110年和中国康梁变法80年后,新中国也掀起一场追求国家富强,经济振兴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是以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为标志的。这次会议简称什么?会议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二十五: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 9. 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福建英湖社再夺高产冠军――花生亩产13421斤”、麻城建国一社出现了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摘自1958年人民日报)

    材料二:袁隆平,一个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现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材料一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全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请说说它为什么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   

    材料一、二对于发展农业的不同做法,给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二十四:杂交水稻
  • 10.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说:“22年前我看着发达的日本,认为中国经济再发展50年恐怕也追不上。但是仅过了2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日本,高铁时速越过350公里,北京、上海已跃升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经常有外国朋友问我:中国为什么能创造奇迹?我说:因为我们曾深受苦难,所以不瞎折腾。”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国在经济、政治上“瞎折腾”的事件分别指什么?

    看到这些成就,有同学认为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为使中国继续创造奇迹,作为当代青少年应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二十三:衣食住行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