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2015年10月26《人民日报》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民的奋斗目标正在走下蓝图,成为现实。城市学校互联网覆盖率达95.7%、农村学校达79%,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覆盖全国6.4万个教学点,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如此投入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我们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③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④教育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三校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考试历史与社会试题及答案
  •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的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我国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

    A: 实行改革开放
    B: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实行土地改革
    D: 实行“一五计划”,进入工业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十五中教育集团2016学年下学期3月学力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
  • 3. 2017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40年前的李克强总理走进高考考场,有可能见到的场景(  )

    A: 考场外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条幅
    B: 考场里播放着反映粉碎“四人帮”的音乐
    C: 试题里出现“南方视察”的字眼
    D: 考试结束,广播里响起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消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十五中教育集团2016学年下学期3月学力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农奴的反应:解放宣言!我在阅读这份珍贵法案时,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我怀着尊敬和感激注视亚历山大二世的画像,大街上不断传来诸如“自由法令”和“自由”等词汇。

    材料二: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到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在20世纪的70年代,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一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据材料二,与此同时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也向西方学习,开展了哪一场探索活动?此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所说的“社会变革”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方式?最先开始于什么地方?   
    除了材料三中所说的“变革”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农村还有哪些“变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答两点)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材料一反映的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的怎样的调整?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具体措施是什么?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主要由什么原因造成?   
    材料二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试点是在什么地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由两个时期的农村政策的调整,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图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观察图二,“农民申请入社”的“社”指什么? “入社”就是要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分析图三,凤阳县农民喜获丰收得益于最早实行的哪一项政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回答:

    建国初期,我国在农村开展了一项什么样的运动?该运动主要在什么地区进行?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请举出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至少2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忆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深化对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党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根据上述材料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由哪些?   
    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请问这些成就又有哪些?   
    材料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请问是在哪次会议中明确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的?   
    材料中习总书记讲的“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指什么?   
    自建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胜利的走向未来有哪些深刻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专题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