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
    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 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物理课上,同学们观察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用细线将一金属小球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α,小球离开最低位置的距离为S),然后释放,小球将左右摆动。

    (1)此实验说明:
    (2)课后小宁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或摆动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对此,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小宁提出猜想:小球摆动的快慢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于是小宁和小军来到实验室,找来了以下器材:
    A.秒表    B.长为0.8m的细线   C.长为1.0m的细线    D.铜球  E.铝球(D、E两球体积相等,都有相同的小孔,便于系线)
    为了验证小宁的猜想,请你帮他们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选用的器材是(选填上列器材前的字母): 
    具体操作: 
    (3)对小宁提出的问题,除了他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两个猜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却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名字是 。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


    该实验应该在较(亮/暗)的环境下进行;
    小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如图。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好处;不足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2018届九年级物理3月模拟考试试卷
  • 5. 如图1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 折转的E、F 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 板沿AO 方向射到O 点,在右侧F 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填“镜面“或“漫“)反射.若将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 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课后,某同学又做了相关的探究:
    他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右表所示.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他将一束光射向水面,但没有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根据所学知识在图2中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中考物理模拟试卷(5月份)
  • 6.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
    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称的像是    
    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
    利用液体透镜还可以探究哪些问题?(写出一个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部分学校联考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 7. 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低碳环保。图示是中学生骑用的自行车,下列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自行车的质量约为
    B: 车座到地面的高度约为
    C: 暴晒下烫手的车座温度约为35℃
    D: 骑行时的平均速度约为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中考物理试卷
  • 8.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①如图甲所示为实验装置图.让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现象说明:

    ②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①如图丙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②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北中学中考物理模拟试卷(5月份)
  • 9.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某个量进行估测。下列估测中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课桌高约为8m
    B: 两个普通鸡蛋重约为1N
    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D: 人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是57℃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10.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
    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①如图甲所示为实验装置图.让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现象说明:

    ②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①如图丙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②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中考物理二模试卷(6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