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令。临终前他嘱托司马迁继承自己的事业和著述理想,写出一部媲美《春秋》的史书来。司马迁于是开始了《太史公书》的撰写。后来因为替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汉代名将李广之孙)仗义执言,激怒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处以酷刑。为了完成对父亲的承诺,司马迁忍辱负重,通过多方取材、严格印证、实地考察,终于写出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书。

    ——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

    材料二:东晋史学家孙盛在他所著的《晋阳秋》一书中,如实记载了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燕,却被前燕大败之事。桓温看后非常恼怒,威胁孙盛的儿子说:“要是这部史书就这样流传出去,我就杀了你们全家。”孙盛的几个儿子哭着请求父亲修改史书,孙盛誓死不从。为了防止别人篡改,孙盛将《晋阳秋》抄录了两本,托人带给前燕皇帝慕容俊保存。

    ——据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材料三: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批评孔子说:“孔子编《春秋》,经常为有地位、贤明的人隐讳开脱。狄人明明灭了卫国,却因为要掩盖卫桓公的耻辱而不作记载;河阳之会明明是由诸侯召见周王,却在文字上美化为周王外出打猎。要是史书都是这样记载的话,岂不是纵容这些(犯错误的)君主,让他们不用害怕制度和法律了吗?”

    ——据刘知几《史通·惑经》

    请回答:

    材料一中提到的《太史公书》,指的是司马迁的哪一部著作?这部史书的体裁是什么?请你用简单的语言对这部书进行评价。
    材料二中,东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北伐,北方少数民族也主动进行过“南征”,请举出一个事例。孙盛宁死不改史书,体现了史学家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材料三中,刘知几批评了孔子什么样的做法?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召见周王”的现象,说明当时政治上出现了什么变化?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中史学家们的言行,你认为记录历史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 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子耕。这些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哪一处不是天子所有)
    B: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过去供祭祀用的牛,现在用来耕地)
    C: 礼坏乐崩,上下陵替(礼乐制度崩溃,上下关系颠倒)
    D: 兼并天下,定于一尊(把所有国家都统一了,所有人都服从最高权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3. 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用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钱财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 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B: 周天子可以继续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 诸侯成为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D: 诸侯国对周天子继续存在纳贡义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4.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 《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C: 《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精神》
    D: 《春秋争霸:加强了周天子的王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5. 经济发展提升国力,影响地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语.齐语》记载:在各诸侯国中,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器的是齐国,随着铁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齐国国力的上升。东周后期,铁器的使用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可以说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教学用书》叶小兵、许斌主编

    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永嘉叛乱对南方影响比较小,而且给南方送来了大批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东晋以后,南方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国家对手工业的控制有所放松,这些都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一解读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体现齐国国力上升的”的例子。根据材料一,归纳铁器广泛使用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图中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6. 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C: 天子依附于诸侯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助称霸)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改革助统一)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改革助进步)

    材料三: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材料一反映的改革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目的最终有没有实现?能够说明这一目的实现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政治主张?他是怎样具体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有何影响?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是哪一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改革中的感悟)
    历史上的这几次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8.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是《史记》中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描述,与之处于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是(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郑庄公享用九鼎
    C: 铸造司母戊鼎
    D: 统一度量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9. 史料还原历史细节。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注释:如果南迁,我们鲜卑人恐怕也不能布满诸州各地,掺杂居住在各郡县,处榛林荆棘之间,水土不服,疾病死伤,四方对手听说,便有了轻慢侮辱之意,这样的话,则名声实力都受损害!)

    材料四: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注释:因为代都平城周围没有河运运粮食,所以京城的百姓贫困。现在迁都到洛阳,为的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改革?材料二中包含此次改革的哪两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为“始皇”实现“并天下”有何历史意义?
    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个材料?
    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10.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三,魏主是谁?除材料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咸阳市乾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