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很快崛起为一个亚洲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材料二中提到的日本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对日本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指什么?这一时期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2.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 春秋时期秦国
    B: 春秋时期楚国
    C: 战国时期秦国
    D: 战国时期楚国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2022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 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终极目标只是树立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臣子庶民的人身自由个体权利被碾压,即便宰相也保不住性命。孝公一死,反对势力集结反扑,改革派威权体系瞬间坍塌,没有培植出值得信赖的接班梯队,无人可靠,一旦失宠于新王,商鞅的事功业绩、个人贡献注定遭受全盘否定。但把商鞅彻底污名化则有失公允。

    --余治平《商鞅变法检讨与死因追究》

    材料二: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

    --江平主编《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从书》

    材料三:这部宪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政治体制,将联邦制及政府权力制衡的理论变成现实。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转变为拥有统一中央政权机关的联邦,因而有利于维护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有利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联邦宪法制定时,在几个问题上存在重大隐患……

    --有泉《外国法制史》(第2版)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教训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它”是哪部法律?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不得照抄原文)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87年美国宪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4.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省锡中实验学校2022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 5. 小明在自主学习时,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收集到如下材料: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材料所涉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秦孝公与商鞅
    B: 唐太宗与魏征
    C: 宋高宗与岳飞
    D: 明成祖与郑和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省锡中实验学校2022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 6. 都江堰水利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变水害为水利。这反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A: 具有防洪灌溉的作用
    B: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C: 沟通南北并巩固统一
    D: 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滑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决胜中招历史模拟试卷
  • 7. 据《汉书》记载,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战士作战每杀死一人赏赐一级的爵位。这一措施(   )
    A: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B: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 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衔接质量检测试卷
  • 8. 变则通,通则久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材料一:孝公三年,商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勠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折复(免除赋税或徭役)其身”。

    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自《史记》19世纪中后期,古老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二:

    年份

    事件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签约消息传到北京,引发“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1898年

    维新人士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最终归于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材料三: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维新派为什么想变法、能变法?
    根据材料三,哪个历史事件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请研读上述材料,以“改革”为关键词,自定主题,史论结合地阐述你的观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9.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很强的学科,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历史研究的能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研究商鞅,小颖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①商鞅铜方量

    ②(明)《史记题评·商君列传》

    ③论文《郭沫若论商鞅评议》

    材料二: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秧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

    裂。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

    乎全部被废除。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中,哪则材料可信度最高?(请写编号)请说出理由?
    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请运用材料二梁启超所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材料三中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当下改革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份月考试卷
  • 10.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 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C: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曹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网上学习质量调研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