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篇】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创新篇】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

    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开放篇】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的做法符合哪一学派的观点?“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
    秦始皇首创了上图中的这种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应该填写什么?用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商道的开通有何积极作用
    上图右图中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汉朝时期,哪一宗教通过此路传入中国?
    综上所述,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提示: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 2. 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据材料一回答:“商君”是谁?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商君的做法和“始皇”“并天下”有何关系?
    据材料二回答: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哪两项措施?
    材料一,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3.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是(    )
    A: 多生产粮食布帛
    B: 经商发财获得奖赏
    C: 当兵打仗建立军功
    D: 开垦荒地获得奖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4. 请仔细阅读左下《战国形势图》,在图中填出以下国家的字母代号: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巢湖市一鸣学校2017年秋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些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巢湖市一鸣学校2017年秋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小明喜欢看连环画,他刚从一位爱好者那里看到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这里的“三家”指的是(    )

    A: 赵、魏、韩
    B: 楚、燕、齐
    C: 韩、齐、魏
    D: 赵、魏、燕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巢湖市一鸣学校2017年秋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译文:(军队中)立下战功的人,以其立下战功的大小赏赐相应的爵位。……努力从事耕种和纺织,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多的人免除其徭役。弃农经商或者在农业生产中因懒惰而变得贫穷的,被罚为奴隶。贵族中没有立下战功的,不能享受特权,继承爵位。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人民变得富裕,国家变得富强,百姓们拥护,诸侯开始信服秦国,在战争中打败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占大片土地,使秦国开始成为强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哪一年在哪个国家进行的?
    请指出材料一反映了这次改革中的哪两项内容?
    根据材料二,请指出这次改革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巢湖市一鸣学校2017年秋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 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成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 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三: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 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泸州泸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

    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回答此事件发生的时间?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商君”指谁?他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据此,有人说他主持的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是谁的思想主张?他属于哪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学派思想?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事件?
    穿越时空的七年级某班学习小组组员小华帮助《百家争鸣》电视台招聘一些节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帮忙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节目主持。

    入围人员:孔子、庄子、孙膑、韩非、墨子

    人与自然——    法制在线——    军事天地——

    教育论坛——    勤俭持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四会中学2017-2018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