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责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同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刘芳同学认为:“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惨遭车裂而死,变法失败了。”两人产生了分歧。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出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高安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水利建设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改革探索篇】: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横扫六合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四:【巩固统一篇】

    材料五:【走向灭亡篇】:“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如触犯法律,刑罚极为残;二世继位后,统治更残暴。”

    ——秦朝民谣

    请回答:

    材料一中“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谁主持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材料二中的商君曾在秦国推行变法,请写出他的名字?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秦王的功绩。
    根据材料四中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名称。根据材料四中图2,3分别写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统治有何特点?这种特点与秦朝的灭亡有何关系?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联考试卷
  • 4. 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④所示位置是(    )

    A: 楚
    B: 齐
    C: 秦
    D: 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122中学航北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卷
  • 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此水利工程是指(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广通渠
    D: 都江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太湖县刘羊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请回答:

    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统一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和文化措施?
    据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7. 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为了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秦始皇派人开凿,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8.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奖励耕战
    B: 土地私有
    C: 建立县制
    D: 奖励军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四会市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测试试卷
  • 9. 改革奏出了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改革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为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曾说:“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田地广阔),贫者亡(没有)立锥之地。”

    ——选自《朱子语类》

    材料一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两条即可)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古人对这一改革的评价。你支持哪一种?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