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请认真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为本图起一个适当的名字。
    请将对应诸侯国名称填入图中方框?
    图中哪一诸侯国完成统一?举1例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的战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建武初级中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请回答: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三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州市常熟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地根本目的是(    )
    A: 限制商业活动
    B: 废除旧贵族的实权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增强秦国实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黄集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4. 写出《战国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

    A;B;C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5.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6. 战国初年,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秦晋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7.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然而这场改革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他就是(    )
    A: 齐桓公
    B: 楚庄王
    C: 秦孝公
    D: 晋文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山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除谥法。

    ——李贽《史纲评要》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材料二中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效果?依据材料指出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初并天下”的“王”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并天下”有何意义?
    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实行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四中商鞅和秦始皇釆用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三中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 9. 《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某中学2017-2018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价值观。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断明确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下列成语典故中不应该做的是(    )
    A: 卧薪尝胆
    B: 退避三舍
    C: 纸上谈兵
    D: 毛遂自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蚌埠实验中学、蚌埠高新实验学校、蚌埠九中等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