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做了什么能被孔子如此评价?
    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强的大国,其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得益于什么?
    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说变法因此失败了。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题
  • 2. 以下是小明同学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这一单元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
    A: 夏朝出现甲骨文
    B: 西周实行分封制
    C: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题
  • 3. 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涿鹿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题
  • 4. 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 秦、楚、齐、燕
    B: 齐、楚、秦、燕
    C: 燕、齐、秦、楚
    D: 燕、齐、楚、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检测题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商君”是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
    材料二体现了商君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请你写出商君变法的其他措施。)
    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内容,说一说这次变法的作用。
    商君最后被处死,请你说一说这次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从这次变法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 6.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检测试卷
  • 7. 《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8. 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  )
    A: 卧薪尝胆
    B: 问鼎中原
    C: 朝秦暮楚
    D: 退避三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焦作市文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材料一表明商鞅什么思想?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引用材料中一句原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10. 商鞅变法时期,“某平民勤劳耕作,生产出许多粮食和布帛”。按照法令,他可以(  )
    A: 免除徭役
    B: 授予爵位
    C: 免除赋税
    D: 授予田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焦作市文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