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没有都江堰就没有锦绣四川,就没有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修筑这一工程的是(    )

    A: 大禹
    B: 李冰
    C: 商鞅
    D: 管仲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增强东周王室的势力
    C: 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 富国强兵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3. 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经济篇】

    材料三:如图

    【教育篇】

    材料四: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次改革?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中反映的信息与材料一中的改革有何内在联系?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实行了怎样的选官制度?与前代相比,这种制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4. 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A: 江汉平原地区
    B: 关中地区
    C: 成都平原地区
    D: 中原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5. 改革是强国富民之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原文大意:治理天下的方法不是一样的,管理国家不一定效法古代。所以商汤武王不遵循古代方法而能够称王,夏朝不改变礼教而灭亡,与古代管理国家相反方法的不可以否定,而遵循古代礼教的不值得称道赞扬。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卫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三:“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财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下表为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五:《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俗,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原文大意:今日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30岁以上的人,习惯已久,一时很难改过来,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必须改,故意违反此令,要降爵罢官。

    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平民各自对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卫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四,材料五体现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最终得到谁的支持?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你觉得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7.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白渠
    D: 大运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8.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A: 成都平原
    B: 中原地区
    C: 关中地区
    D: 江汉平原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9. 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正孩子、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做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如图1《商鞅铜方量》

    材料三: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孤独

    步六孤

    贺楼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材料二反映的内容属于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材料三中的“孝文帝”属于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10. 这里是南方古丝绸之路松茂古道的起点,是高原与平原文化经济的交汇地,也是天府之国两千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这里”指(    )

    A: 赤壁
    B: 西域
    C: 咸阳
    D: 都江堰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