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综合探究:古往今来,梦想成真,是每个人毕生不倦的追求。不同的是,政治家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梦想,普通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梦想。梦想可以不同,但都以成真为追求目标。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符合时代潮流,还须有高瞻远瞩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制定实现梦想的方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最终梦想成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丧失损耗)。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停止),以(因为)有侯王。赖宗庙(依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材料一中,商鞅正确把握了战国时代的脉搏,在秦推行新法。请结合所学说说商鞅推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始皇口中“天下初定”指的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说说秦始皇所述的是前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

    材料三和西汉实行的一项国策有密切关系,为实现“大一统”的梦想,汉武帝用自己的智慧,制定实现梦想的国策,使自己的梦想步步为营,不断向理想的彼岸迈进,你知道这是什么国策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项国策实行的影响。

    北魏统治者根据时代发展和具体情境,调整策略,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梦想。请你指出材料四中的 “正音”指什么?这次改革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结合以上的四则材料请你来说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努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

    材料三:商君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据《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说商鞅变法的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萍乡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3. 综合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商业)不禁,则技巧之人(手工业者)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游荡求食的人增多)。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谱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问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请回答:

    材料一中提到的“商君”是谁?他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据材料二,商君在秦国采取了哪一项变法措施?该措施对秦国有何影响?

    据材料三,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请列举两条孝文帝在习俗方面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综合以上两个改革,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

    ──《中国古代史》

    据材料一,写出这次改革的历史名称及主要内容(至少两项).这次改革得到了哪位统治者的支持?改革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你认为两次改革有什么共同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5.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推行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图一B处的辩论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开展了一场什么重大活动?他的主张体现了什么学派的思想?请列举该活动的主要内容(2个即可)

    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7.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强秦】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魏晋融合】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指出秦国变法的特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迁都”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8. 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修筑的水利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永济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南北朝时期,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战国时期,秦国所进行的封建制改革被称为什么历史事件?

    南北朝时期,魏主所进行的改革被称为什么历史事件?

    请举出魏主改革的主要措施?(至少两项)

    以上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作为小主人,为了更好地推动你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请提几点中肯的改革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10. 《华阳国志》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文中“天府”指(    )

    A: 成都平原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江南地区
    D: 河套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