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人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史就是一部中央集权产生、发展和加强的历史。下列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萌芽的是(    )

    A: 商鞅变法建县制
    B: 秦皇一统设丞相
    C: 汉武一统推恩令
    D: 唐承隋制用科举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捷胜中学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2.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3. 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造福于民:为了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秦始皇派人开凿,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4.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5. 时期的秦国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始皇派兵统一东南、岭南等地时,兴修,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6. 观看如图两组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还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民心。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图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文教方面,设立京师大学堂等机构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政变后,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图一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变法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商鞅变法或者戊成变法是否成功(任选其一),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7. 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    )

    A: 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 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 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 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8. 李冰被誉为“川祖”,受到后人的尊敬,因为他(    )

    A: 担任蜀郡太守
    B: 占据荆州地区
    C: 修筑都江堰
    D: 改造了造纸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捷胜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第三教育联盟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10.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注重各项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改革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的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三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条措施?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依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三中的“危急存亡”?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沭阳县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