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 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C: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D: 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苏泰兴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材料二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摘编自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幅产品过剩的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面积和缩减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帖。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四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面对材料二中“苏俄农民的气愤和不满”,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创新之处?

    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在我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区。材料四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什么能使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以上材料使你有何感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八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3. 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

    ①科举制  ②大运河  ③赵州桥  ④都江堰.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4.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着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

    材料一反映商鞅变法的哪两条措施?在实施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逐渐增强,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请写出秦朝为抵御匈奴和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交流修建的两大工程。

    据材料二,写出中国“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名称。列举在这次自救运动中创办的两个近代军事工业。

    材料二中提到的日本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为应对材料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指什么?这一时期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又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综合检测8
  • 5. 下列组合错误的是(     )

    A: 李春——赵州桥
    B: 李白——“诗圣”
    C: 李冰——都江堰
    D: 孟子——“仁政”治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B达标检测
  • 6.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以下典故与这一战役有关的是(    )

    A: 退避三舍
    B: 纸上谈兵
    C: 臣薪尝胆
    D: 风声鹤唳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5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历史试卷
  • 7.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A: 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 违背了历史潮流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5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历史试卷
  • 8.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9.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有过许多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也是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根本方向。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如果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2014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央视一套特播出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人们的热议。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评价,有人说:“世界上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像邓小平那样通过他的政策使几亿人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

    材料四: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黑色星期四”,那一天纽约股票市场竟有一千三百多万股股票在一天内被抛售出去,全国为之震动,从此美国的经济就像雪崩一样,开始全面滑坡。

    请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西化”指的是晚清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哪一次运动?

    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该会议除了提出改革开放外,还有什么内容?谈谈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当时哪一位总统挽救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现象?其颁布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历史试卷
  • 10. 史实与推论: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进步往往与重大改革相伴而生,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实或史料

    推论

    判断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

    商鞅变法这一措施体现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他(达·芬奇)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的是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在剑桥大学,牛顿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他几乎从来不参加娱乐活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干脆忘记了吃饭。”

    ----《大国崛起·英国》

    牛顿废寝忘食地工作,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日本勇于吸收外来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对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借鉴意义。


    1921年俄共布“十大”后,受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哈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

    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苏俄实行了经济政策。


    罗斯福称“产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有深远意义的立法。”美国的工业产值1935年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

    罗斯福新政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彻底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难度: 困难 题型:真题 来源:2015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