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分别体现了哪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   )
    A: 法家道家
    B: 道家儒家
    C: 儒家墨家
    D: 墨家法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湖北省随州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 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儒学社会基础牢固
    C: 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 尊孔读经得到提倡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3. 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4. 著名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以下材料均摘编自其文章《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

    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有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合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5.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材料二: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四: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

    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这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6.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二者的共同出发点是(   )
    A: 弘扬社会正气
    B: 寻求国家治理方案
    C: 塑造理想人格
    D: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7.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 仁
    B: 礼治
    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辽宁省营口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需学(   )
    A: 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 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9.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其中老子创立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10.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社会变革的前奏。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矗立起一座座高大的思想丰碑。

    材料一: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新青年》

    材料三:14世纪,意大利学者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中充满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

    材料四: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是哪场运动的两面旗帜?
    写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及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材料四出自哪一部经典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哪一科学理论的诞生?
    难度: 困难 题型:真题 来源: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