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春秋战国是历史出现重大变化的时期,以下推动社会出现最本质的“变”的是(    )

    A: 铁器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
    C: 各国的变法推动新旧制度的转变
    D: 社会大动荡,战争连年不断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 战国时期最著名、最彻底,影响最大的变法(    )

    A: 吴起变法
    B: 申不害变法
    C: 邹忘变法
    D: 商鞅变法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锦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成功与否,为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锦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4. 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 分封制的瓦解
    C: 战争的频繁
    D: 兴修水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5. 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争霸战争频繁
    B: 铁器、牛耕使用
    C: 封建制度确立
    D: 诸子百家争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6. 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灵渠
    D: 江南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8. 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从“公作”走向“分地”的根本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C: 铁器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 奴隶消极怠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9. 以下能表明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①石斧      ②铁农具        ③牛耕       ④骨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10.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