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周)武王不循古而王,夏、殷(商)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谁? “孝公”是在哪一年任用“卫鞅”实行变法的?

    材料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他应该属于哪家学派?

    “卫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有什么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   《商鞅方升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他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 哪一项对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起了关键作用? 哪一项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材料二属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
    (4)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就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 表明他什么思想?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
    (3)从材料三之中,可以看出改革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阅读下列材料:史书记载:某一水利工程修建后,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材料中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
    (2)材料中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中所说的“天府”指的是哪个地方?
    (4)材料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现在仍发挥着哪些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阅读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在何时、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2)材料中卫鞅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他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3)商鞅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
    58次3次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
    (3)材料三中哪一项措施最有利于秦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4)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5)请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来评价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史记》
    材料二:如图,“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请回答:

    请概述材料中的两次改革的内容。

    比较这两次改革,在目的方面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这两次改革都起到怎么样的作用?结合作用谈一谈改革所带给你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1)材料一所说的是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于何地?
    (2) 该工程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阅读下列材料: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春秋五霸中,哪一位国君也是因为注重改革而实现国家富强的?他是重用谁进行改革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九年级的同学为了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编排了课本剧,但是,学习历史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历史剧的情境,符合史实的是(   )

    A: 皇帝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B: 司马迁用蔡侯纸记录汉武帝的言行
    C: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D: 张謇出使西域,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17届九年级5月中考模拟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