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三: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战国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材料二:“民为贵,君为轻。”──孟子
材料三: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
材料一:“仁”者爱人。——孔子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请回答: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以上摘编自《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图1 图2
图3 图4
著作
图1
图2
图3
图4
作者
年代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