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浙江某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了干栏式房屋等遗存,考古学者把在此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称为(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达标测试卷
  • 2.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距今7300年左右。这些可以用来研究(    )
    A: 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
    B: 原始农业的产生
    C: 远古人类的群居生活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3. 粟的籽实古农书称为粱,糯性粟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后来人们把一种比较细的粱叫作粟,北方人把粟米叫作小米。我国古代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大汶口居民
    D: 半坡居民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4. 下图所示为河姆渡人曾普遍使用过的工具。它们的主要用途是(    )

    A: 耕地
    B: 打猎
    C: 捕鱼
    D: 采集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5. 下列可以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城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 大禹治水像
    B: 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C: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房屋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决定其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新前程美语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7. 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存的实物资料,如工具、生活用品等。下列选项中,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有(    )

    ①干栏式房屋    ②半地穴式房屋

    ③给有稻穗纹的陶器    ④人面鱼纹彩陶盆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8. 在远古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日常吃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
    A: 水稻
    B: 粟
    C: 小麦
    D: 玉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9.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人们深深怀念这位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中国古代农作物】

    材料一: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

    材料二: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早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丰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自明朝开始的海外农作物的引进,到清朝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年间,玉米种植还不普遍……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玉米。19世纪后,玉米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明朝时,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清初开始,甘薯种植逐步在浙江及长江流域发展起来,自乾隆初年开始,甘薯在北方的河南、陕西、直隶等省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展甘薯成为清朝中后期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顺治七年(1650年),马铃薯最先传入台弯。17世纪后期,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山西等地广泛栽培马铃薯。马铃薯以生长湖短、适应性强、耐贫瘠等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当时贫困农民往往把它当作主食。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中世纪西欧庄园】

    材料四:即使中世纪(西欧)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但它依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为现代人所难理解。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莱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一【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西欧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

    【近现代农业改革】

    材料五: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53-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土耳其,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我国有悠久的稻作农业传统。请写出位于湖南省道县境内、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名称。上图河姆渡遗址的骨耜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请问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从材料二、三可知,宋、明、清三朝分别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哪些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这些以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代优势?
    根据材料四的文、图(见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奴生活的状况。
    根据材料五,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发展农业的思考】

    通过以上探究,请你就当今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湖南省衡阳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10. 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右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曾勋、马成《农学历史》

    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据材料三,指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据材料四,指出明代江南地区水稻耕作技术提高的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