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9年2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开幕,来自全球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在5天内讨论了与环境和可持续经济有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等问题。下图为“环境问题结构图”。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表现为
    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2.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   )
    由图中③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3.   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前某一年会是排放的极大值,之后会进入下降,至2060年实现“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黄岛区、平度区、城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4. 碳达峰指CO2年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指CO2排放总量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零排放”。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也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下图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四个国家2000~2018年CO2排放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②③④分别是(   )
    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有(   )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③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 ④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 ⑤植树造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以来,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北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大,寿命较长,在野外能取食一百多种植物,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大,亚洲象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活动范围甚至重叠。为了促进不同栖息地亚洲象的交流,相关部门设立了生态廊道。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

    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推测尽管人象矛盾日趋激烈但亚洲象数量并未急剧减少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6. 碳中和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政府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4个冰上场馆首次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相比较常规制冷剂可以提升能效30%并且可持续性最好,制冷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品质余热,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该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使用会(   )
    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7.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  )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渔业资源枯竭       ③森林面积减少       ④两极冰川消融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地理6月招生选考试卷
  • 8.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   )
    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   )
    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   )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21年高考文综地理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 9.     海子山是指有海子的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海子山最独特的景观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千湖石山"∶大大小小的花岗石组成的石河、石海,以及大小形态各异、数量年际增减动态变化的1400多个海子(岩盆湖泊),自70万年前伴随高原隆起形成。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海拔为5020米,地形相对平坦辽阔,目光所及没有树木、河流,就连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下图为海子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海子山形成石河、石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海子山湖泊数量年际增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自海子山岩盆形成以来,地球环境的总体变化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阶段性测试五(6月)
  • 10.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面图分别是1960-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化图、1960-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图、1870-2015年世界碳排放累计贡献率变化统计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举例说明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为突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据图说明提出该原则的依据。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列举作为中学生,你可以采取的行动。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