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人员在调查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上一千多个湖泊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下图为“青藏高原色林错地区1984年和2015年同期卫星影像图”。

    推测①②③④四地中地势较低的两地,并说出推测依据。
    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推测色林错湖面不断增大可能影响的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 2.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近年来,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出现了诸多“天坑”。下图示意“天坑”景观。据此完成问题。

    推测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天坑”的成因是(   )
    西伯利亚冻土地区的“天坑”大规模出现,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3.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板块边界(下图),东西延绵12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每年大概缩减3%的冰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   )
    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缩减的原因最可能是(   )
    防止阿尔卑斯山冰川继续消融的措施,需要全球各地(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4. 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5.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如今,尼日利亚北部土地沙化、民众饮水生存成为难题;牧民被迫迁徙,与种植业农民争夺土地;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粮食供应不稳定……这一连串的现象正在尼日利亚真实地发生。下图为尼日利亚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尼日利亚北部土地沙化的基础条件是(   )
    该国被迫迁移的牧民主要迁往国土的(   )
    气候变暖使尼日利亚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带来了(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 6.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处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   )
    与坡度角小于20°的部位比,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我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图1为长江经济带位置和范围示意图,图2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图,表1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量统计表。

    碳排放量(亿吨)

    2001年

    2005年

    2009年

    2013年

    2017年

    长江上游

    3.77

    6.25

    9.08

    10.64

    9.96

    长江中游

    3.28

    5.65

    7.81

    9.02

    9.54

    长江下游

    7.08

    11.37

    15.05

    18.16

    18.44

    长江经济带

    14.13

    23.27

    31.94

    37.82

    37.94

    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概括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从“碳中和”的角度,谈谈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8. 阅读林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700mm的东北平原。

    材料三:农用地膜比较薄,只能使用一季,经过太阳光照射后极易老化、破碎。目前,东北黑土耕作层塑料薄膜残留严重(下图),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1980年至2010年间,图中水稻种植界限向(南或北)扩展,其自然原因主要是,同时导致甲地的(森林植被)病虫害增加。
    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原因。
    说明东北黑土耕作层塑料薄膜残留严重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9.     浙江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如何用船拖运南极冰山以解决沙特缺水问题时绘制出下图中的两粲拖运线路完成下面小题。

    与线路①相比,研究小组倾向于选择线路②的原因是(   )
    若南极冰山被大量拖运至热带严重缺水地区,则会(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10.   2020年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现象。“西瓜雪”是一种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在冰雪融化时快速生长,雪藻所含色素将积雪染成粉红色的一种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西瓜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导致大面积“西瓜雪”出现的现象还有可能导致(   )
    为了预防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高、加固海堤提高防洪能力                ②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③把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全部迁往内陆        ④整治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