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完成下面各题: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u201cu7275u8863u987fu8db3u62e6u9053u54edu201du4e00u53e5uff0cu5199u4e86u54eau4e9bu52a8u4f5cuff0cu8868u8fbeu4e86u9001u884cu8005u600eu6837u7684u60c5u611fuff1f

    u8bd7u6b4cu7684u6700u540eu4e00u6bb5u4e00u8fdeu7528u4e86u51e0u4e2au77edu4fc3u7684u4e94u8a00u53e5uff0cu8fd9u4e9bu53e5u5b50u6709u4ec0u4e48u4f5cu7528uff1f

    u675cu752bu4e3au4ec0u4e48u8ba9u5f79u592bu8bb2u51fau201cu4fe1u77e5u751fu7537u6076uff0cu53cdu662fu751fu5973u597du201du8fd9u6837u7684u8bddu5462?u662fu4e0du662fu91cdu7537u8f7bu5973u7684u89c2u5ff5u771fu6b63u53d8u4e86u546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堂测试题
  • 2.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 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材料三: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 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u7528u7b80u8981u8bedu8a00u6982u62ecu4e0au9762u4e09u5219u6750u6599u7684u4e3bu8981u4fe1u606fu3002

    u5728u4e16u754cu591au5143u6587u5316u4e0du65adu4ea4u6c47u7684u4ecau5929uff0cu4f60u89c9u5f97u6d0bu8282u5728u4e2du56fdu662fu5e94u8be5u6452u5f03uff0cu8fd8u662fu5e94u8be5u4fddu7559?u8bf7u53d1u8868u4f60u7684u770bu6cd5uff0cu5e76u8bf4u660eu7406u7531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4. 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颈联诗人点名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5.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 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6. 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急天猿啸哀高:高远
    B: 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
    C: 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 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痛苦遗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7. 下列加线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独夫之心益骄固
    B: 登而招
    C: 蜂房水涡
    D: 削月割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8. 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 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 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 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9. 下列名句名篇默写无误的两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搏见也
    B: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乌乎待哉!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
  • 10.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登高》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