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

    生命延续

    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7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2012年7月6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拉琼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拉琼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行程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申请书,凌晨1点开始处理邮件,凌晨两点上床睡觉,清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拉琼说。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他双肩背包的很多张小纸条中,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和拉琼参与创办的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和杨亚军一起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书籍《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u4e0bu5217u5bf9u8bfeu6587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68b3u7406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1a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6982u62ec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1auff08 uff09
    u201cu79cdu5b50u8fbeu4ebau201du90e8u5206u4e3au4ec0u4e48u4eceu949fu626cu7684u4f4fu623fu5199u8d77uff1f
    u4eceu8282u9009u90e8u5206u6765u770buff0cu4f60u8ba4u4e3au949fu626cu8eabu4e0au4f53u73b0u4e86u54eau4e9bu4f18u79c0u54c1u8d28uff1f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2.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

    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划手抄下来。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扶植新秀,甘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3.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钟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身上有着许多人性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请根据课文《“探界者”钟扬》的相关内容,概括钟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然后以他为例,将下列语句补充完整。

    学习钟扬,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党,忠诚人民的政治信念;;学习他修身律己,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4. 阅读“‘接盘’导师”文段,分析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探界者”钟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5. 《“探界者”钟扬》一文中“种子达人”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用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6. 《“探界者”钟扬》中《生命延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并任选一句引用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两篇文章都属于新闻通讯,因为新闻重在及时、真实地反映事实,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让观点隐含在事实中。
    B: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青衫,则是指黑色单衣,是唐代高官的专有服饰。
    C: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是山名。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篇,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8.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两篇文章都属于新闻通讯,因为新闻重在及时、真实地反映事实,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让观点隐含在事实中。
    B: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青衫,则是指黑色单衣,是唐代高官的专有服饰。
    C: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沁园春”“念奴娇”“永遇乐” 都是词牌名,“声声慢”则是题目,揭示了诗词的内容。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篇,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为“六经”之一。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 , 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说:“①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②       , 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
  • 10. 《“探界者”钟扬》

    鉴赏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大量引用钟扬的妻子、同事、学生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探界者”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