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话语情境,在语言表达方面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 采访节目: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刚刚因病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 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学生紧握老师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违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C: 某名作家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王老师,拜读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 某校新闻网: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感受鲁迅(一)—父亲与儿子《父亲的病》同步练习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我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公共政策的调整像法定节假日调整这样最广泛地发动了民众参与,还没有哪一次公共政策的调整像这样实实在在地提供了民意自由表达的机会。
    B: 虎照之真伪在经过鉴定、新闻发布、质疑、年画虎照现世、民间委托鉴定为假乃至国家林业局回应种种过程之后,该事件仍未尘埃落定。
    C: 赵本山不上今年“春晚”,可能会把“春晚”精彩程度削弱,笑声略淡;但本山“春晚”陪同病危父亲之举所焕发出的人性光彩将会更动人,也更有价值。
    D: 品牌时装需要宣传,适当寻求一点视觉冲击力也未尝可以,但拿老子、孔子做模特只能是自取其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感受鲁迅(一)—父亲与儿子《父亲的病》同步练习
  • 3. 下列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胜:尽,全
    B: 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被称道
    C: 思垂空文以自               见:看见
    D: 略其行事           考:考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4. 下列各选项中对“要”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誓约)
    B: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险要)
    C: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同"邀",邀请)
    D: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概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5. 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网罗天下放旧闻。(《报任安书》)
    B: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周公。(《鲁周公世家》)
    C: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高祖本纪》)
    D: 后二岁,大将军、骑将军大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6. 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B: 屈原放逐,乃《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 则仆偿前辱之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
    D: 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邑大都
    B: ①屈原放逐,赋《离骚》           ②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 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     ②然此可为智者 , 难为俗人言也
    D: ①近自托于无能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9.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重为乡党所笑
    B: 为十表,本纪十二
    C: 故士有画土为牢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 10.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 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 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4课《报任安书》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