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携子     嫡亲    看觑    变微    孛老    燕侣莺俦 
    B: 靳死    刬的     绣闼    惫懒    浣纱    鳏寡孤独 
    C: 忤逆     恓惶    尸骸    白练    寒暄    负屈衔冤
    D: 冤魂     扛旱    倾刻    怜悯    造蘖    长弘化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2.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摇)旗    只(应该) 错(判断)定 罪(罪过)
    B: 糊突(混淆) (只)被(极)旱 (吃,挨)刀
    C: 枷(拘束) 天道(规律)埋怨(深深地)
    D: 笑(动作) 哥哥(行走) 做公的(语助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3.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汉宫秋》、《单刀会》等。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B: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D: 《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孝妇。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4. 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 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 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D: 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非凡世界去寻求出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5. 阅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词及前后科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倘秀才〕的前两句唱词,配合前面刽子手的宾白,交代和渲染了戏曲的虚拟场景,同时为下文窦娥乞求改道做铺垫。
    B: 〔叨叨令〕这首曲词唱词平易,接近口语,在唱词中夹杂对白,曲词与宾白互相映衬,凄切婉转地道出了窦娥身世之哀。
    C: 这两首曲词以“悲”字统领,展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倘秀才〕怕年迈的婆婆伤心,〔叨叨令〕自诉身世之悲,鲜明地塑造出女主人公善良的人物性格。
    D: 这两首曲词大量地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和衬词,例如“哥哥行”、“也么哥”等等,虽然切合人物的身份,但终究缺乏曲词的文采美,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6. 阅读〔快活三〕和〔鲍老儿〕前面的大段独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白交代了受刑的原因,窦娥的“屈招”展示了女主人公善良的本性,与前面的要求改道的情节互相照应。
    B: 独白后,再引出唱词,以唱词来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人物的性格。
    C: 独白再次重复上一折的内容,虽需交代,但不必如此详细,应该简略,甚至一笔带过也可。
    D: 独白在交代情节的同时,还提出了对身后事的微薄的要求,在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7. 对〔快活三〕和〔鲍老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活三〕这首曲词主要以唱腔重复、强化前面独白中的“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的微薄乞求,在艺术表现上把悲表现到极致。
    B: 〔鲍老儿〕后半部分把这人生的大不幸归结到自身,让婆婆不必“怨气冲天”,说明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C: 〔快活三〕这首曲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地极言身世之悲,中间加入“婆婆也”,使得排比中又有变化,达到一句比一句更悲的语言效果。
    D: 〔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首曲词语言本色凝炼,进一步写出主要人物含悲慰婆及对身后事微薄的要求,是对前一部分的强烈衬托和渲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8. 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 〔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 〔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 〔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9. 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 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 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 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
  • 10.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A: 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 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 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 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