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 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 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 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2.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 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 (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 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3. 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二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4. 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 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 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 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5. 下列对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祖国广为传诵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都很熟习的诗句。
    C: 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失言
    D: 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6. 读《说“木叶”》,文章共有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举;第二部分(4——6)说明;第7自然段时课文小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7. 读《说“木叶”》,作者在文章里着重说明了树和木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8.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9. 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 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 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u53e4u4ee3u7684u8bd7u4ebau4eecu5728u4ec0u4e48u573au5408u624du7528u201cu6728u201du800cu4e0du7528u201cu6811u201du5462uff1f


    u5434u5747u300au7b54u67f3u607du300bu6709u201cu5bd2u98ceu626bu9ad8u6728u201du7684u8bd7u53e5uff0cu4e3au4ec0u4e48u8bd7u4ebau5728u8fd9u91ccu7528u201cu9ad8u6728u201du800cu4e0du7528u201cu9ad8u6811u201duff1fuff09


    u66f9u690du300au91ceu7530u9ec4u96c0u884cu300bu6709u201cu9ad8u6811u591au60b2u98ceu201du7684u8bd7u53e5uff0cu4e3au4ec0u4e48u8bd7u4ebau5728u8fd9u91ccu7528u201cu9ad8u6811u201du800cu4e0du7528u201cu9ad8u6728u201duff1f

    u201cu8981u8bf4u660eu6728u5b83u4f55u4ee5u4f1au6709u8fd9u4e2au7279u5f81u201duff0cu8fd9u4e2au7279u5f81u5177u4f53u6307u4ec0u4e48uff1f


    u4e3au4ec0u4e48u5728u53e4u8bd7u53e5u91ccu5f88u5c11u89c1u5230u201cu6811u53f6u201du8fd9u4e2au8bcdu6c47uff1f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