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文章要简捷 , 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 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C: 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 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3. 读一读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这话不够味(xián)    研究一(fān)
    B: 铢必较(zǐ)                 量(fèn)
    C: 倒(xiǎn)            调(huó)
    D: 惊(yà)                    付(z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4. 下列各组中的加下划线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情感     横捭搁
    B: 深痛绝    可之极
    C: 举不举     不枚举
    D: 一时会    高采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5.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车(yùn)     红(yùn)      轮外圆(yùn)     头转向(yūn)
    B: 咀(jué)     舌(jiáo)     细慢咽 (jiáo)   咬文字(jiaáo) 
    C: 没(zú)       斟(zhuó)      藉丰富(yùn)     清肺腑(qīng)
    D: 寂(cén)      付(zǐ)        锱铢必较(zī  zhū)  尺宣言(d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6. 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

    A: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引:引用成例。 援,引用。
    B: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高三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课堂测试题
  • 7.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奖(bāo)   漂(pō)     袅(niǎo)    不落言(quán)
    B: 亭(gāo)   招(lài)    颂(jú)      心有余(jì)
    C: 窸(sū)    远(tiáo)   征(shù)     惑人心(gǔ)
    D: 寒(zhēn)  杆(wěi)    朗(shū)     灼其华(zhu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8. 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 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 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 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 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了。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犹胜独睡时。”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至,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创作妙诀。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u5173u4e8eu201cu591au8f6cu6298uff0cu662fu8bd7u6587u5165u5999u4e4bu9053u201du7684u7406u89e3uff0cu7b26u5408u539fu6587u610fu601d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201cu6fc0u6d3bu4f20u7edfu201d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7b26u5408u539fu6587u610fu601d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8868u8ff0u7b26u5408u539fu6587u5185u5bb9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 10.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 “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