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已知:①辉铋矿主要成分是Bi2S3 , 还含少量Bi2O3、SiO2、铁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等。
②Bi2O3能溶于酸,NaBiO3不溶于水。
③常温下,Ksp[Fe(OH)3]=4×10-38,Ksp[Bi (OH)3]=4×10-30;Ksp[Fe(OH)2]=8.0×10-16;
回答下列问题:
①交换膜类型为(填“Cl-”或“OH-”)交换膜。
②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或结论
A
向2支均盛有2mL1.0mol•L-1KOH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浓度均为0.1mol•L-1的AlCl3和MgCl2溶液,加入MgCl2溶液的试管出现白色沉淀,另一支无明显现象
Ksp [Al(OH)3]>Ksp[Mg(OH)2]
B
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水和CCl4液体,振荡
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C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0.1mol•L-1Na2SO3和0.1mol•L-1Na2CO3溶液的pH
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Na2CO3溶液的pH约为12,则说明CO32-水解的能力比SO32-的强
D
向盛有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滴加盐酸,边滴边振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有气泡产生并出现浑浊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
固本残留物仅为Fe2O3
实验步骤如下:
(一)组装仪器:按照如图装置连接好仪器,关闭所有止水夹;
(二)加入药品:在装置A中的烧杯中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铜丝,在装置C的U型管中加入4.0 mol/L的硝酸,排除U型管左端管内空气;
(三)发生反应:将铜丝向下移动,在硝酸与铜丝接触时可以看到螺旋状铜丝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气泡,此时打开止水夹①,U型管左端有无色气体产生,硝酸左边液面下降与铜丝脱离接触,反应停止;进行适当的操作,使装置C中产生的气体进入装置B的广口瓶中,气体变为红棕色;
(四)尾气处理:气体进入烧杯中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五)实验再重复进行。
a.步骤(一)(二)之间 b.步骤(二)(三)之间
已知:Ksp(PbSO4)=1.6×10-8和Ksp(PbCO3)=7.4×10-14
离地面高度
0.8
1.0
1.2
1.4
1.6
1.8
2.0
铅的浓度(μg/cm3)
1.10
0.98
0.91
0.72
0.66
0.54
0.50
①该同学探究的课题名称为。
②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③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上述实验中如果缺少操作M,所测得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xNH4Cl·yScF3·Zh2O是ScF3与氯化物形成的复盐沉淀,在强酸中部分溶解。“脱水除铵”是复盐沉淀的热分解过程。
据此回答: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