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2. 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    )
    A: 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B: 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C: 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D: 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3. 英国政府计划在明年3月底正式启动脱欧谈判,但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50条,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启动脱欧程序。这充分反映了(    )
    A: 分权制衡理念
    B: 君主立宪原则
    C: 议会主权思想
    D: 社会契约观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5. 下面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据此表格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28年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A: 英国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英国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 英国的“宪政民主”具有虚伪性
    D: 近代以来英国不再出现暴力冲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五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卷
  • 6. 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A: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 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 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五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卷(学考班)
  • 7.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
    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怀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之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李晓林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董煟《救荒全书》

    材料二: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养到祭祀”。所谓“由胎养”,主要是指慈幼,在这方面,首为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始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上前述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或养济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除官养孤贫小儿得以入学外,两宋州县普置学田以助学……对于有病贫民,宋代亦提供福利,仁宗在位时,哀痛者乏良药,为颁庆历善救方,知云安军王端请官为给钱和药予民,逆行于天下……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瘗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路。16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留给你的主要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班牙大帆船——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一些来自马尼拉的亚洲奢侈品留在了墨西哥,或是被运到秘鲁,供那里的西班牙统治阶层维持奢华生活。但是,绝大部分的奢侈品是从墨西哥通过陆路再经大西洋运到了西班牙和欧洲市场。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希琴﹒斯特里兹著)《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明代后期遇到的灭顶之灾,更是由于新大陆产银量的第一次急遽下降直接造成的,是基于世界货币市场动荡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放大冲击。这种美洲白银供给的大幅度萎缩扩大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加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边关危机、对外贸易纠纷、农业灾荒以及改革造成的负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终酿成了导致明帝国崩溃的经济大危机。

    ——(韩毓海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中西方政治方面各自发展的总体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观点给予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