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世纪,英国利用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交通运输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同殖民地的铁路网、内河网、公路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新的、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对此现象解读较合理的是,英国全球交通运输体系(   )
    A: 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B: 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
    C: 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D: 使贸易经营方式开始近代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以后,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成熟。市扬的扩大,地区间、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张,增加了创新上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一并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公有地和世袭的份地都变成了私有土地。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土地私有制确立。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是整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90年代的农业萧条并未从美国经济中消除阴影,它一直在20世纪美国经济中成为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农民没有享受过20年代的繁荣,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他们的处境更为悲惨。1933年1月,美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席爱德华·A·奥尼尔第三说:“除非给美国农民想点办法,不然的话,不出一年,农村就要闹起革命来的。”

    ——整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简述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的表现。简述罗斯福政府为防止农村“闹起革命来”而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试卷
  • 3. 世界历史是无岸的河流,人类的发展史是一幅整体的“大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资产阶饭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帝国主义势力编织进了资本主义的网络;它们争夺原料市场的斗争已不限于一国、一地区、一洲,全世界范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这时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必然会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家两两结盟或三三结盟,这些结盟的国家涉及的利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地理范围相对缩小,战时各大洲之间的兵源运输已不成问题。……一战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摘编自龚敏《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丰富的遗产,如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战争经历引起的战争观的变迁等。二战后的这些遗产在战后使得和平发展成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模式,对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时代主题的改变,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极大繁荣,还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把世界日益连为紧密的整体。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依据,
    根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概述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写出二战结束前后“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突出表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笼罩着冷战的阴影,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冷战也有积极的一面。结合所学,说明冷战局面对“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 4. 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英国查德成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
  • 5.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 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第151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 6. 19世纪90年代,美国知名记者拉尔夫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 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D: 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第151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 7.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C: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
  • 8. 下表为1851—1911年英格兰与威尔士人口变化统计表(单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人口增长率

    年份

    1851—1861

    1861—1871

    1871—1881

    1881—1891

    1891—1911

    城市

    21.9

    28.1

    25.6

    18.5

    19.9

    农村

    1.9

    -5.9

    -3.8

    -2.8

    -7.9

    A: 环境污染改变人口布局
    B: 农村贫困导致人口出生减少
    C: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D: 贩卖黑奴致城市人口膨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
  • 9.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 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 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
  • 10. 1814年瑞士人汉斯在听说了格拉斯哥的一个锁匠通过自我奋斗、成为拥有4家纺织厂的老板的故事后,写道:“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和其他一些工业城镇里那些富有的工厂主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B: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的变化
    C: 科技发明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D: 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日益结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