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成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 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 为美国参加一战后的一次演说
    B: 反映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C: 意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
    D: 表明美国已放弃中立政策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9年和1907年的《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第一公约)第一次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所谓“绝对权利”施加了一些限制,要求各国对国际争端应尽量用和平方法解决。1919年6月订立的《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8月订立的巴黎非战公约,禁用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然而,三年后“九一八事变”,日本挑起了侵华战争;七年后,法西斯意大利发动了侵阿(比西尼亚)战争;十一年后,纳粹德国又发动了欧洲战争,三个法西斯国家的行为既直接违背了巴黎非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也是对国际社会早已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公然敌视和挑战。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法对“战争权”规定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提出建议。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5. 材料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的协约国大国根据一战后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利益相互讨价还价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的。……在凡尔赛体系存在的20年里,能在欧洲稳定与均势中发挥作用的大国有苏联,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与法国,然而凡尔赛体系未能反映这种力量结构。从其一建立,体系就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其所固有的结构缺陷又使它缺乏广泛的力量基础和强大的维持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摘编自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质量考评试卷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一战爆发后,欧美知识分子群体中提出了外交公开,战后不割地赔款、附属民族自决等办法来预防战争的再次爆发。美国参战后,曾派代表赴欧洲盟国调停,希望能促成协约国与美国在战争目标上的合作,但未能成功。俄国十月革命后,提出了和平建议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威尔逊在1917年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1、缔结公开合和约,避免秘密外交;2、维护航行自由;3、尽可能维护平等的贸易条件;4、降低各国军备;5、允许殖民地民族自决;6、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组织,来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安全。十四点和平原则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苏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实践过程及历史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建议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十四点和平建议。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
  • 8.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

    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领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成多国订立务约或协定或协议成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实质。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高中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试卷
  • 9. 为调整在中国的利益与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1922年2月,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这九国包括(   )
    A: 美、日、英、俄
    B: 法、德、日、比
    C: 意、葡、比、奥
    D: 美、意、荷、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诊断性考试试卷
  • 10. 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不平静,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历史发展进程有深刻的影晌。阅读材料,回答向题。

    材料一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日本利用一次大战的天赐良机,扩充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实力,对美英构成威胁。限制日本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英、日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摘编(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城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大平洋区城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締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烯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摘编自齐世兼<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21年12月15日,根据中典湖南支部和毛泽东的指示,黄爱、庞人铨以湖南劳工会的名义,在长沙召开了各界群众1万多人参加的反对华盛顿会议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提出了严重抗议。

    ——摘编自唐舂元(死得其所: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党史博览》)

    材料三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

    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条约的具体名称,并阐释该条约给美、日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毛泽东的政治身份及其工作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结果,并予以评价。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俄1921年所形成的“政治形势”的直接因素,简述列宁解决“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及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统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