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2. 《凡尔赛条约》有一著名的“战争罪”条款,条款指出这场战争是“由于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而强加到协约国身上的”。根据这项条款,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此条款的写入,主要目的是要证明条约中下列哪一规定的正确性(   )
    A: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 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C: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D: 协约国向德国索取赔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3.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盟约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集体安全”和“大国一致”
    B: “集体安全”和“委任统治”
    C: “维护和平”和“大国一致”
    D: “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4. 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沸点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 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 巴黎和会上的钩心斗角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5. 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 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 巴尔干地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 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国联盟约》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决定东亚“战后”国际秩序的是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会上主要讨论裁军和中国问题,会后缔结的《九国公约》中,也提出要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并确认了中国市场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为遏制海军扩张,各国还缔结了主力舰持有比例的《五国海军条约》,从而暂时遏止了日俄战争后日本追求的军扩路线。

    ——摘编自[日]村田雄二郎《超越富国强兵之梦——近现代东亚的四个“战后”》

    材料三: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当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制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制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编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7.
    结合下图讽刺漫画,思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到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

    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

    A: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 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 对德奥集团的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D: 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A组习题
  • 8. 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
    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 9. 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民主制度原则下,多数民众的一致性心理认识对民主国家的对内及对外政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英法政界人士都心知肚明,选民再也不会容忍1914—1918年那场悲剧重演。因此,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所制定的政策,都设定在这种选民反战的心理上面。(结果)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

    ——据刘宏松《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整理

    阅读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德国和英法为例,说明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在民主制度原则“形塑”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gb】(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