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⑧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
一一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