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不断消失,新的社会因素不断出现,对这一点,人们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但现代化还有另一个侧面,即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钱乘旦的核心观点并运用中外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宁夏银川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材料二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下: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总议员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宁夏银川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 3. 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

    A: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B: 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C: 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 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江西省宜春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 4. 《大宪章》在人权保障上有较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进步性表现在(  )

    A: 逐渐实现人治向法治转变
    B: 人权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 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D: 英国开始通过议会管理国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广东省珠海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83年议会颁布《取缔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规定了选举费用的最高限额及其使用范围,由选举代理人,掌握选举费用,并及时监选官汇报全部账目。对选举中的贿选、款待、不正当影响等舞弊行为严加取缔。若违反上述法律,候选人剥夺竟选资格7年,选举代理人剥夺选举资格7年。

    1880年选举中,全国的候选人共支出选举费1736781英镑,1885年降为1026645英镑,1900年降为777429英镑。不过这个法律仍有很多漏洞,某些财力充足的候选人可以提前投资“培养”选区。因此法案实施后,明目张胆的舞弊行为虽有所减少,但远未绝迹。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从理论上说,英国下院选举制看起来很“完美”。 按照规定: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贫富、职业,不受资格限制,都有选举下院议员的权利,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匿名投票。因此从形式上看,下院选举表达了平等、普遍、公正的原则,所有国民都参加到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来了,体现着民主的特征。但理论与实践却会脱节,英国选举是个极好的案例。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安排上的优缺点。说明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简析英国颁布《取缔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法案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广东省珠海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广东省湛江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 7. 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
    B: 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
    C: 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 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三练文综历史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对英美的政治体制进行比较。(要求:选取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温斯顿·丘吉尔,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记者、历史学家。

        丘吉尔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1940年5月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凭借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全民就业、建立福利国家的竞选纲领当选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1965年1月,丘吉尔逝世,终年90岁。随着大英帝国光辉日趋暗淡,他的逝世似乎象征着一个骄傲的世纪的结束。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为什么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1940年上台组阁和1945年竞选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其他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外国商人一直操纵着英国的羊毛及毛纺织品交易,来自海外贸易的商人资本在英国中世纪经济中一直是显著的,几百年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

    从16世纪中期起,由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在伊丽莎白治下授予的55项垄断特权,有21项是授给外国人或归化英国的国民。同时,英国乘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通过各种移民优惠政策,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纺织工匠大移民,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决定性地形成了品种繁多、档次提升、工艺全能这样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材料二: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英国以及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一国在任何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终究会较快地流向他国。

    ——摘编自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及欧洲走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英国及欧洲的现代化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模拟押题卷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