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

    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2.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 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01

    75550

    5430

    10320

    1811

    10750

    6250

    13110

    1821

    7600

    9300

    12200

    1831

    7950

    11710

    13340

    1841

    7990

    15550

    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 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 业

    1938年

    1948年

    1984年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

    94.9

    5.3

    112.3

    5.6

    34

    1.69

    第二产业

    871.6

    49.1

    973.9

    48.9

    721.5

    33.2

    第三产业

    909.8

    45.6

    904.8

    45.5

    1415

    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 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

    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

    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4. 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而跨越海洋的电报就要靠海底电缆传送。1851年英法间的海底电缆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在科技和商业精英的推动及英美政府的配合下,以巨大代价耗时十年于1866年铺成。它是人类通信史上新的里程碑,从此人类进入了越洋通信的时代。

    ——(美)约翰·S·戈登著《疯狂的投资》

    材料二 1871年4月,在英俄列强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并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中国通信简史》

    材料三 晚清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铺设的多条海底电缆在二战中均遭破坏。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项目。1976年,中日合作铺设的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中国上海到日本熊本县),使我国的国际电话及有线通讯业务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梁斌·《人民政协报》,2011年12月15日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大西洋海底电缆能够铺设成功的原因?指出19世纪下半期大西洋地区的“超级霸权”国家是哪国?它能实现霸权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电报通讯技术的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直接“历史契机”是什么?这一“历史契机”出现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5.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照此定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它也被称为牛顿革命。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二 19世纪是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在深度和广度上高歌猛进的时期。19世纪的历史是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的,经济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互动爆发出巨大的历史推动力,……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标志,并分别指出“双元革命”怎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变?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经济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互动”在19世纪欧洲的表现。

    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6.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是有差异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曾两次与世界接轨,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屈辱和苦难,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材料三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的依据是什么?概括指出1640年—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特点?此次接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新时期我国又是如何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与世界接轨的?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试揭示影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不同损益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7.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的发展主线和分期是两个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以不同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的发展主线会形成不同的史观,不同的史观往往会伴随产生不同类型的历史分期法,而这两个问题又涉及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历史,正确地总结和阐释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历来是史学家们研究讨论的重点。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请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史观给世界近代史分期(即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8. 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芒《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

    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发生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一些现象:

    1605年,詹姆士首次公开出售爵位。在1618到1622年间,白金汉公爵出售了9名大贵族,11名从男爵,4名骑士,1名大法官和1名枢密大臣,共收24750镑。

    17世纪20年代,英国人沃尔特在日记中写道:“约翰·贝内特(当地法官)如同英格兰其他法官一样腐败,他不仅从原告和被告双方接受贿赂,而且毫无廉耻地向他们索要金钱。”

    17世纪20年代,来自威尔士一个乡绅家庭的罗伯特·曼塞尔,通过其任国防海军大臣、海军财务官的舅舅而进入工业界……并获得了制造玻璃的专利权,这一专利一直持续到1635年。

    ——摘自龚敏《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剖析》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议会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于“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颁布。

    ——人民版必修一《历史》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议会颁布和废除的一些法律(案):

    时间

    内容

    时间

    内容

    1834年

    颁布《济贫法修正案》

    1846年

    废除《谷物法》

    1842年

    颁布《矿井法》

    1847年

    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

    1844年

    颁布《工厂法》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

    ——根据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整理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英国社会腐败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近代议会制度确立及完善的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议会的措施对英国工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
  • 10. 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独立是近现代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材料三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主要大国英、美、德的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分别是怎样建立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8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试卷2